:::

《能源查核報導》

前言

1.製造業大用戶2011年能源使用量 5.製造業大用戶2012年節能成效分析
2.主要產業近7年能源使用統計及分析 6.2012年實地能源查核節能潛力與成效追蹤
3.主要產業節能成效 7.各產業能源指標
4.主要產業近7年節能成效統計及分析 8.各產業節能改善案
TOP

 

 

前 言

「工業部門能源查核管理與節能技術服務」計畫任務主要為執行「能源管理法」中有關能源用戶建立能源查核制度及研擬能源管理法相關規定之管理事項,及配合97年「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三之()、在「節流」方面,推動各部門的實質節能減碳措施,以協助達到2015年較2005年整體能源密集度下降20%之目標。

2012年工業部門能源查核管理與節能技術服務計畫以輔導能源大用戶實施能源查核制度提昇能源使用效率為目的,執行成效如下:

2012度能源大用戶共3,261家,總耗能為4,126公秉油當量(含能源部門自用),占國內能源消費量11,192公秉油當量之36.86。工業部門大用戶總耗能3,411公秉油當量(不含能源部門自用,共3,204),占國內能源消費量30.48%,占工業部門能源消費4,316公秉油當量之79.04%

2012年度能源大用戶申報之節約電力10960萬度,燃料油11.06萬公秉,燃料煤6.69萬公噸,天然氣13,334萬立方公尺,LPG 0.1萬公噸,總計節約量55萬公秉油當量,節約率1.31%

2012年本計畫共完成600家能源大用戶實地能源查核,合計發掘節能潛力與節能成效為99,046公秉油當量,CO2抑低量271,300公噸,其中電力節約21,628萬度,熱能節約45,313公秉油當量;完成鍋爐節能診斷及技術輔導200座,節能量16,666公秉油當量,CO2抑低量53,113公噸;完成200家能源大用戶節能成效追蹤,節能量30,559公秉油當量,執行率61.7%;再發掘節能潛力39,491公秉油當量。此外,也完成集團企業種子訓練與研習,發掘節能潛力共6,258公秉油當量,相當於抑低1.48萬公噸CO2減量。

依「能源管理法」第九條規定,能源用戶使用能源達中央主管機關規定數量者,應建立能源查核制度,並訂定節約能源目標及執行計畫。因此,本計畫的執行除可遵循法令外,還可獲得國際社會對國內推動節能與減少CO2的排放量的認同,同時,提升國內業者的能源生產力,達到資源的最大使用效益。因此,推動能源大用戶實施能源查核制度,是有效提高企業能源使用效率的最佳方法與手段。  

2012年製造業能源查核年報進行統計之參數如下:

1. 電力() = 2.07Mcal/ = 0.536 kgCO2/

2. 燃料煤(公噸)

(1)鋼鐵業:6,830Mcal/公噸 = 2,705 kgCO2/公噸

(2)發電業:5,700Mcal/公噸 = 2,258 kgCO2/公噸

(3)其他:6,080Mcal/公噸 = 2,408 kgCO2/公噸

3. 燃料油(公秉) = 9,600 Mcal/公秉 = 3,111 kgCO2/公秉

4. 液化石油氣(公斤) = 6.635Mcal/公升 x 1.818公升/公斤 = 12.062 Mcal/公斤

= 1.753 kgCO2/公升 x 1.818公升/公斤 = 3.187 kgCO2/公斤

5. 天然氣(液化)(立方公尺) = 9.0 Mcal/立方公尺 = 2.114 kgCO2/立方公尺

 1.製造業大用戶2011年能源使用量

(1)主要產業耗能量、家數、能源使用量年成長率(%)

圖片 29

(2)能源使用量與結構占比統計

圖片 28

(3)製造業大用戶占工業部門耗能比例

能源大用戶中耗能最高占比為化工業(包含化材業、石油及煤製品、化學製品、塑膠及橡膠製品業),占工業部門24.6﹪;其次電機電子業(21%)、金屬基本工業(12.9%)、非金屬礦製品業(7.6%);再其次紡織業(3.9%)、造紙業(2.8%)、食品業(1.9%)

圖片 27

 (4)主要產業大用戶耗能占比、家數占比(與製造業大用戶相較)

圖片 26

2.主要產業近七年能源使用統計及分析

(1)化工業:

化工業2011年能源消費量為10,597千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減少2.71%

圖片 25  

(2)金屬基本工業:

金屬基本工業2011年能源消費量為5,586千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減少3.67%

圖片 24

(3)紡織人纖業:

2011年紡織業能源使用量為1,690千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減少1.16%

圖片 23

(4)造紙業:

造紙業2011年能源使用量為1,228千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成長7.25%

圖片 22

(5)非金屬礦製品業:

非金屬礦製品業2011年能源使用量為3,272千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成長15.28%

圖片 21

(6)電子電機業:

電機電子業2011年能源使用量9,076千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度成長5.93%

圖片 20

(7)食品業:

食品業2011年能源使用量817千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度成長3.32%

圖片 19

資料來源:工研院綠能所,「工業部門能源查核管理與節能技術服務」計畫,201212月。


3.主要產業節能成效

(1)主要產業節約量、節約率、CO2抑低量

圖片 18

 (2)節約能源量與結構占比統計

圖片 17

4.主要產業近7年節能成效統計及分析

(1)化工業近7年節約量及節約率

化工業2011年節能量為230.05千公秉油當量,節約率1.8%。化工業大用戶為2011年耗能產業中節能量排列第1者。

圖表 16

 

(2)金屬基本工業近7年節約量及節約率

金屬基本工業2011年節約量為44.52千公秉油當量,節約率為0.79%。金屬基本工業大用戶為2011年耗能產業中節能量排列第3者。

圖表 15


(3)紡織人纖業近7年節約量及節約率

紡織人2011年節約量減少為37.38千公秉油當量。節約率為0.94%。

圖表 14

 

(4)造紙業近7年節約量及節約率

造紙業2011年節能量為19.45千公秉油當量。節約率為1.5%。

圖表 13

 

(5)電子電機業近7年節約量及節約率

電機電子業2011年節約量105.12千公秉油當量,節約率為1.14%。電機電子業大用戶為2011年耗能產業中節能量排列第2者。

圖表 12 

(6)非金屬礦製品業近7年節約量及節約率

非金屬礦製品業2011年節約量24.32千公秉油當量,節約率為0.74%。

圖表 11

 

(7)食品業近4年節約量及節約率

22011年食品業節約量10.26千公秉油當量,節約率為1.23%。

圖表 10


5.製造業大用戶20
12年節能成效分析(依設備別統計)

(1)化工業節能量、年效益與投資金額

化工業2011年主要節能投資在「製程設備」,節能成效最佳的是「製程設備」。

圖片 9

(2)金屬基本工業節能量、年效益與投資金額

金屬基本工業2011年主要節能投資在「製程設備」,節能成效最佳的是「製程設備」。

圖片 8

(3)紡織人纖業節能量、年效益與投資金額

紡織人2011年主要節能投資在「製程設備」與「鍋爐系統」,節能成效最佳的是「製程設備」、「鍋爐系統」。

圖片 7

 (4)造紙業節能量、年效益與投資金額

造紙業2011年主要節能投資在「鍋爐系統」、「製程設備」與「蒸汽系統」。節能成效最佳的是「製程設備」。

圖片 6

(5)非金屬礦製品業節能量、年效益與投資金額

非金屬礦製品業2011年主要節能投資在「製程設備」、「空壓系統」,節能成效最佳的是「製程設備」。

圖片 5

 (6)電子電機業節能量、年效益與投資金額

電機電子業2011年主要節能投資在「空調系統」、「空壓系統」與「製程設備」,節能成效最佳的是「空調系統」。

圖片 4

(7)食品業節能量、年效益與投資金額

食品業2011年主要節能投資在「製程設備」與「其他」,節能成效最佳的是「製程設備」、「鍋爐系統」、「蒸汽系統」。

圖片 3

6.2012年實地能源查核節能潛力與成效追蹤

(1)2012年實地能源查核節能潛力統計

實地查核輔導能源大用戶之目的,為輔導大用戶實施能源查核制度,提昇能源使用效率。2012年共完成600家能源大用戶實地能源查核,包含金屬基本工業34、化工業72家、水泥陶瓷業14家、造紙業48家、紡織人92家、電機電子業173家、食品業40家、其他127家。合計發掘節能潛力為99,046公秉油當量,CO2抑低量271,300公噸,其中節電潛力216.3百萬度,約53,733公秉油當量;節熱潛力45,313公秉油當量。

圖片 2

(2)2012年能源查核追蹤節能成效統計

2012年完成200家已實地查核過之大用戶的執行成效追蹤,包含金屬基本工業11、化工業57家、水泥陶瓷業6家、造紙業16家、紡織人28家、電機電子業49家、食品業16家、其他17家。經查核建議節能潛力49,513公秉油當量,2012年追蹤執行成效量30,559公秉油當量,執行率為61.7%。並再檢視200家節能潛力,共計39,491公秉油當量。

圖片 1

 

資料來源:

1.工研院綠能所,「工業部門能源查核管理與節能技術服務」計畫,201212月。

 

7.各產業能源指標

能源密集度經濟指標因素分解分析總體及工業部門各耗能產業,以區分出產業結構及能源效率之影響趨勢,利用此方法瞭解產業能源消費的影響因素,探討能源趨勢變動的主要原因。

2011年國內能源消費量為111,918,369公秉油當量,相較於2010113,385,807公秉油當量,減少1.29%。其中能源部門自用占7.2%,能源消費減少0.25%。非能源消費占比高達19.05%,能源消費減少11.9%。住宅部門占11.2%,能源消費增加1.95%。能源消費最高的工業部門占比38.6%,但能源消費量僅成長2.54%,遠低於經濟面之成長5.65%。服務部門能源消費占比為23.14%,因受到生產活動減弱及節能推動下,能源消費量僅增加0.37%,而經濟面之成長為3.05%

2011年在節能減碳意識高漲,廠商持續推動節能措施,使得能源消費變動降低1.29%,但經濟仍維持4.07%的成長。

2011年工業部門中能源消費量主要產業占比依序為化學材料業的27.4%、電腦通訊及視聽電子產品業的21.2%、金屬基本工業的15%、非金屬礦業的8.4%、紡織成衣及服飾品業的4.5%、及紙漿紙及紙製品業的3.4%

就主要產業能源消費趨勢分析,2011年各主要耗能產業除紡織業減少7.98%、食品菸草業減少0.18%及化學材料業減少2.92%外,其他各業能源消費量皆呈成長趨勢,成長幅度依序為電腦通訊及視聽電子產品業5.93%、金屬基本工業5.27%、非金屬礦物製品業12.98%、紙漿紙及紙製品業4.02%

分析其影響原因,化學材料製造業因石化大廠部分設備歲修,工安事故被迫停爐導致產能下降,以及近期中國大陸推行緊縮政策,加以石化行情低迷,市場觀望氣氛濃厚,中下游業者產能緊縮,惟12月部份設備雖陸續完成歲修復工,以及受日韓石化廠事故之轉單效應,產能利用已漸回升,然整體而言,能源消費仍較上年同期減少2.92%,其中原歸屬於化材業之石油腦大幅減少近15%,目前新版能源平衡表已將石油腦部分移至「非能源消費」項目。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由於上半年消費性電子商品銷售暢旺,日震災轉單效應及節能減碳風潮續熱,拉抬LED、太陽能、面板及半導體增產,惟近期歐債危機懸而未決衝擊全球金融,抑制電子商品買氣,接單受阻庫存壓力升高,抑制新產品出貨,能源消費成長持續趨緩,僅較上年同期增加5.93%。鋼鐵業因上半年公共工程持續推動,汽車及機械業景氣續呈活絡,相關鋼品產量提升,另鋼鐵大廠設備利用率提高,近期雖有全球景氣衰退疑慮籠罩,鋼市需求低迷,行情走跌接單不如預期,鋼廠紛紛減產因應,能源消費仍較上年同期增加5.64%

非金屬礦業景氣與鋼鐵業連動,在政府持續推動各項公共建設計畫,如北部地區的機場捷運環狀線、五股楊梅高速道路擴建,桃園與台中地區的鐵路高架化,以及台南、高雄鐵路地下化等重大交通建設陸續動工影響下,能源消費量上揚12.98%。紡織成衣及服飾業100年價揚量跌,受到棉花價格高漲、上游化纖業事故減產、大陸銀根緊縮及歐美債務危機影響,紡織業全年生產量指數減少6.06,整體能源消費量減少7.98%。紙漿、紙及紙製品業與景氣連動,受到電子業外貿增溫連動的影響,能源消費量增加為4.02%。食品及菸草業在民間消費力道增加減緩下,能源消費量微幅減少0.18%

2011年國內能源密集度由2010年的7.98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至7.57公升油當量/千元,降幅為5.15%,自96年以來每年持續能源密集度之改善。2011年整體能源密集度持續下降,各部門降幅依序為農業部門下降4.37%、工業部門下降2.94%、服務部門下降2.60%,如下表。

表、民國20072011年部門別能源密集度之變化

單位:公升油當量/千元

項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0
成長率
(%)

2011
成長率
(%)

2007-2011
平均成長率
(%)

8.65

8.34

8.32

7.98

7.57

-4.12%

-5.15%

-2.83%

5.49

5.27

5.09

4.97

4.86

-2.35%

-2.22%

-3.22%

5.21

5.72

5.14

4.95

4.74

-3.55%

-4.37%

-4.58%

廣義工業部門

12.18

11.59

11.32

10.15

9.80

-10.33%

-3.37%

-5.29%

10.06

9.65

9.37

8.51

8.26

-9.22%

-2.94%

-4.72%

3.16

3.05

3.02

2.96

2.89

-1.85%

-2.60%

-3.06%


2011年受到國際油價上漲影響,使得2011年國內平均能源價格隨之浮動,燃料油每公秉19,634元漲幅高達14.81%、柴油每公升亦增加8.33%29.28元、燃料用天然氣每立方公尺16.51元上揚7.95%、每公升汽油再大幅調漲6.23%31.95元、平均工業用電力價格每度調漲至2.48元,仍小幅增加1.02%。國內能源單位熱能成本亦同步變動,100年平均熱能成本依序為每公升油當量汽油為36.86元、柴油每公升油當量為31.37元、電力成本為每公升油當量25.97元、液化石油氣每公升油當量20.6元、燃料油每公升油當量為18.41元、燃料用天然氣每公升油當量為16.69元。其中以燃料油熱能成本上漲幅度最大14.81%,其次為柴油8.33%、天然氣7.95%、汽油6.23%、液化石油氣3.61%。若考慮消費者物價變動率(1.42%),則扣除後2011年的實質熱能成本成長率則有減緩。另外,若扣掉躉售物價變動率(4.32%),則可發現電力成本呈負成長,其餘熱能成本實際成長率也有減緩。

2011年我國實質GDP14.8兆元,全年經濟成長4.07%2011年國內能源消費量為11,192萬公秉油當量,相較於2010年不增反微幅下降1.29%。因此,2011年國內能源密集度由2010年的7.98公升油當量/千元,下降至7.57公升油當量/千元,降幅為5.15%,已連續8年能源效率提升。

工業部門中能源消費占比較大的7大耗能產業:

2011能源密集度(最終能源消費/產值)於各產業分別為:化工業:5.23公升油當量/千元;金屬基本工業:3.61公升油當量/千元;紡織業:5.75公升油當量/千元;造紙業:8.56公升油當量/千元;非金屬礦製品業:16.51公升油當量/千元;電機電子業:1.91公升油當量/千元;食品業:1.94公升油當量/千元。

2011能源密集度(最終能源消費/GDP)於各產業分別為:化工業:39.21公升油當量/千元;金屬基本工業:27.46公升油當量/千元;紡織業:21.24公升油當量/千元;造紙業:40.12公升油當量/千元;非金屬礦製品業:41.07公升油當量/千元;電機電子業:3.42公升油當量/千元;食品業:7.02公升油當量/千元。

以下針對7大耗能產業進行能源效率分析:


(1)化工業

化工業以輕油或天然氣為原料,經過輕油裂解產生乙烯、丙烯、苯等基礎原料,進一步加工生產塑膠、橡膠、纖維中間原料,亦可純化成各種元素提供電機、機械等精密加工產業使用。下游製品廣泛用於民生用途,以及建築材料、汽車零件、高科技產品零件等,因此化工業是一個基礎工業;與景氣和民生消費能力息息相關,同時亦深受建築、汽車、高科技業的產銷影響,所以化工業也是一個景氣循環的產業。化工業包括化學材料業、化學製品業和塑膠製品業,再加上石油及煤製品業和橡膠製品業則合稱為廣義化工業。

2011年化學材料製造業總產值為2,185,961百萬元,較2010年成長5.80%;化學材料製造業與原油價格關聯性較高,產值持續成長主要受到原油價格持續攀升影響。主要產品產量除純對苯二甲酸(PTA)因國際市場供給量不足而持續成長外,其他如乙烯、丙烯、乙二醇(EG)、苯乙烯(SM),則受到台塑六輕工安事件及中油五輕歲修影響而減少;主要產品價格如乙烯、苯乙烯(SM)、純對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則受上述因素影響而上漲。2011年化學材料業能源密集度為54.1公升油當量/千元,較前一年51.4公升油當量/千元上升5.19%

化學材料業能源效率分析,2001~2011年化學材料業能源密集度大致呈下降趨勢,2011化學材料業能源密集度為54.1公升油當量/千元,較2010年上升5.25%,主要受原物料成本持續提高影響,國內吸收轉嫁能力不足,使得能源密集度較前一年為高。輕油裂解是化學材料業最耗能的製程,在製程不易更動情形下,能源密集度仍維持較高水平,其變動主要受油價波動的影響較大。另外從使用能源的比重來看,電力及煤炭是化學材料業最主要的能源消費,兩者合計占了總能源消費的86.10%。鼓勵廠商進行電力及煤炭方面的節約,將直接有助於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另外若能提高化學材料業相關產品的附加價值亦可使能源密集度進一步降低。

2011年化學材料業整體產值持續回升,能源密集度則明顯下降,主要原因受原油價格持續攀升的影響。化學材料業屬耗能較高之產業,輕油裂解是化學材料業最耗能的製程,在製程不易更動情形下,能源密集度仍維持較高水平,顯示能源利用效率已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石化業過去以民生應用為主,近年來與高科技產業(例如人纖、光電、製藥等)關連度密切,應適度維持產業規模。又因石化業為高耗能產業,應嚴格監督管理能耗,確保產業永續發展。中國大陸目前為台灣最大石化產品銷售市場,主要以大宗原料類最多且量最大,近年來中國大陸及中東產能陸續提升,未來台灣石化產品出口競爭力將備受考驗過去以量為主的產業型態需加以調整,除了提高產業競爭力外,進一步可降低能源密集度。建議如下:

A.製程以電力及蒸汽需求最高,各石化廠可以合組能源公司模式,在工業區內籌設汽電共生系統,除滿足石化製程電力及蒸汽需求外,更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B.具製程節能潛力石化產品製程更新,如純對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丙烯腈(AN) 、醋酸(HAC)等。

C.設備、系統與運轉方法的效率改善,進一步強化業者自發性節能管理,可逐步提升能源效率。

D.產、學、研各界研發能量,開發節能新製程、新技術,並強化節能誘因機制。

E.產品升級、多樣化及與高科技產業結合,強化對全球相關產業的服務能力,持續推動產業高值化,降低能源密集度。


有關近5年能源效率變化,請參考化工業能源效率分析表。

最終能源

消費量
(
公秉油當量)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化材業

12,481,053

11,429,602

11,194,604

12,174,986

11,820,034

8.76%

-2.92%

-11.67%

化工業

15,156,751

14,010,307

13,653,651

14,934,372

14,573,861

9.38%

-2.41%

-11.79%

生產毛額(GDP)
(
百萬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化材業

215,108

196,517

213,113

236,718

218,474

11.08%

-7.71%

-18.78%

化工業

359,340

328,864

327,477

382,253

371,695

16.73%

-2.76%

-19.49%

總產值
(
百萬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化材業

1,906,560

1,852,168

1,510,709

2,066,222

2,185,961

36.77%

5.80%

-30.98%

化工業

2,464,120

2,397,708

1,989,825

2,644,323

2,788,356

32.89%

5.45%

-27.45%

能源密集度
(GDP
為底)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化材業

58.02

58.16

52.53

51.43

54.10

-2.09%

5.19%

7.28%

化工業

42.18

42.60

41.69

39.07

39.21

-6.29%

0.36%

6.65%

能源密集度
(
產值為底)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化材業

6.55

6.17

7.41

5.89

5.41

-20.48%

-8.23%

12.25%

化工業

6.15

5.84

6.86

5.65

5.23

-17.69%

-7.45%

10.24%


(2) 金屬基本工業

金屬基本工業係指鋼鐵工業和非鐵金屬工業(如銅、鋁、錫等製造之行業),其中產值以鋼鐵工業占大部分,而非鐵金屬工業中則以銅製造業占最大比例。鋼鐵製造流程主要分為二種方法:(1)高爐轉爐煉鋼:使用鐵礦和廢鋼做為原料。(2)電爐煉鋼:使用直接還原鐵(direct reduced iron)、鑄鐵和廢鋼做為原料。其中全世界鋼鐵製程約2/3使用高爐轉爐煉鋼製程,約34%使用電爐煉鋼製程,另外還有3%使用過時且耗能的平爐(open-hearth furnace)製程。

金屬基本工業包括鋼鐵工業及非鐵金屬工業,2011年金屬基本工業產值為新台幣17,946億元,較2010年成長7.12%,鋼鐵工業產值為新台幣15,197億元,占金屬基本工業產值的比重達84.68%;非鐵金屬工業產值為新台幣2,749億元,比重僅占15.32%

金屬基本工業為我國第三大耗能產業,共有約有三百多家廠商,2011年外銷占總產量28.68%。主要產業包括鋼鐵軋延及擠型業、鋼鐵冶煉業、鋼鐵伸線業等,主要產品為粗鋼、熱軋鋼、鋼筋等,粗鋼是各項產品中產量最多的產品。金屬基本工業以鋼鐵軋延及擠型業產值比重最高占50.42%,此產業屬內需型產業,目前國內鋼材基本上呈現供過於求的狀態;其次為鋼鐵冶鍊業占30.48%,以內銷市場為主,鋼鐵業因所需原料多需依賴進口,易受國際鋼鐵行情和下游鋼鐵製品產業景氣影響;而銅材軋延、擠型、伸線業僅5.29%。我國金屬基本工業已屬發展成熟穩定之產業。

2011年國內主要鋼品之產量,鋼胚為2,288萬公噸,較前一年增加11.61%;熱軋鋼板產量為1,679萬公噸,較前一年增加4.03%;冷軋鋼板產量為478萬公噸,較前一年減少1.61%;鋼筋產量為589萬公噸,較前一年增加11.55%盤元線材產量為235萬公噸,較前一年增加2.24%;型鋼產量為176萬公噸,較前一年增加0.97%;冷軋不鏽鋼板產量為110萬公噸,較前一年減少0.33%

2011年鋼胚平均價格每噸23,877元,較2010年成長0.33%;而內需型之鋼筋及型鋼產品在鋼鐵原物料價格帶動下,鋼筋平均每噸為20,626元,型鋼為24,297元,分別較前一年上昇12.08%8.06%2011年第一季在中國鋼市尚屬熱絡、歐美市場需求回溫帶動下,加上國際煉鋼原料報價持續調漲,帶動鋼鐵業產品呈現回升走勢。第二季起,受到中國鋼材消費趨緩、歐美債信問題衝擊擴大等不利因素影響,導致中國及國際鋼價開始修正,本產業產品報價亦出現小幅修正走勢。下半年受到國內外鋼材需求及報價持續走弱影響,加上煉鋼原料報價出現修正,我國板鋼鋼材如熱軋鋼及冷軋鋼報價出現較為明顯的修正,而條鋼鋼材如低價線材、鋼筋及H型鋼則由於以內需為主,受到國際鋼鐵行情影響較低,加上產業及公共工程需求仍屬熱絡,報價相對強勢。以全年而言,條鋼鋼材除鋼筋外的產品報價仍維持漲勢,而板鋼鋼材受國際鋼市影響而呈現滑落。

2011年金屬基本工業最終能源消費量為648萬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增加5.27%,連續兩年成正成長。能源使用以電力為主占59.16%其次為煤及煤製品占28.46%,原油及產品製占7.66%,天然氣占4.57%;其中天然氣使用成長14.57%最多,其次為煤及煤產品增加10.23%。而鋼鐵業最終能源消費量為612萬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增加5.64%。主要原因為國內與國際經濟溫和成長刺激鋼鐵需求回升,再加上中龍鋼鐵公司1號高爐點火及該公司所屬熱軋工場量產後,電力和煤及煤製品能源消費量均較2010明顯增加。鋼鐵業能源使用以電力為主占58.52%其次為煤及煤製品占30.12%,原油及產品製為占6.92%,天然氣為占4.35%。各類能源使用中以天然氣使用成長14.53%最多,其次為煤及煤產品增加10.23%,原油及石油產品則減少9.17% 由於燃料油價格處於高檔,帶動廠商部分能源油燃油轉換為天然氣,使的天然氣成長較多。

2011年金屬基本工業能源密集度為27.5公升油當量/千元,較2010年上升7.33%,由歷年趨勢來看,能源密集度有逐年下降趨勢,顯示廠商歷年致力於能源效率提升,唯2011年因受景氣影響,GDP下滑而影響能源密集度之表現。鋼鐵業是耗能的製程,在製程不易更動情形下,能源密集度仍維持較高水平;另外從使用能源的比重來看,電、煤是鋼鐵業最主要的能源消費,兩者合計占了總能源消費的88.64%。鼓勵廠商進行電、煤方面的節約,將直接有助於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另外若能提高鋼鐵業相關產品的附加價值亦可使能源密集度進一步降低。


有關近5年能源效率變化,請參考金屬基本工業能源效率分析表。

最終能源消費量
(
公秉油當量)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鋼鐵業

5,638,889

5,382,232

4,665,904

5,797,328

6,124,304

24.25%

5.64%

-18.61%

金屬基本工業

6,029,761

5,749,630

4,980,097

6,157,020

6,481,626

23.63%

5.27%

-18.36%

生產毛額(GDP)
(
百萬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鋼鐵業

-

-

-

-

-

-

-

-

金屬基本工業

213,317

206,263

189,097

240,663

236,041

27.27%

-1.92%

-29.19%

總產值
(
百萬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鋼鐵業

1,382,921

1,537,118

961,837

1,418,760

1,519,659

47.51%

7.11%

-40.39%

金屬基本工業

1,631,590

1,745,106

1,124,159

1,675,319

1,794,553

49.03%

7.12%

-41.91%

能源密集度
(GDP
為底)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鋼鐵業

-

-

-

-

-

-

-

-

金屬基本工業

28.27

27.88

26.34

25.58

27.46

-2.86%

7.33%

10.19%

能源密集度
(產值為底)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鋼鐵業

4.08

3.50

4.85

4.09

4.03

-15.77%

-1.37%

14.40%

金屬基本工業

3.70

3.29

4.43

3.68

3.61

-17.04%

-1.72%

15.32%

(3)紡織業

依據紡織產業的結構分類,可將其區分為上游的人造纖維製造業,中游的紡織業(紡紗與織布業)以及下游的成衣與服飾品業。人造纖維業主要的產品有聚酯絲、聚酯棉、聚胺絲、嫘縈絲及碳纖維等;紡紗業主要的產品有棉紗線、毛紗線、混紡紗、聚酯加工絲及尼龍加工絲等;織布業主要的產品有棉布、聚酯絲織布、尼龍絲織布、其他人布、人棉布、圓編針織布及經編針織布等;成衣業及服飾品製造業主要的產品有梭織成衣、針織成衣、毛衣、襪類、紡織手套、紡織帽及其他服飾品等;不織布及其他紡織品主要的產品有不織布、紗線染整、針織與梭織布染整、地毯、毛巾物、床單物、帆布製品、繩索、鬆緊帶及其他紡織品等。

根據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中紡織產業包括紡織業及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而紡織業下細產業包括紡紗業、織布業、染整業、紡織製成品製造業,其中有關人造纖維部分(人造纖維紡紗、人造纖維織布業及人造纖維加工絲製造業),其上游原材料的人造纖維製造業不屬於紡織業,而屬於化學材料製造業項下細產業

2011年紡織產業總產值為3,378億元,其中紡紗織布業、成衣及服飾業的產值比重分別為92%8%。近十年產值年平均成長率為-9.3%2011年因為全球經濟持續復甦及原物料價格的上漲帶動,使得紡織業總產值成長,能源密集度亦明顯降低。

全球紡織品及成衣貿易近10年來平均成長率為6.9%,以產業規模計算,紡織工業係全球貿易市場主要產業之2010年全球紡織品貿易2,507億美元,前三大出口國家依序為中國占38.6%、歐盟8.3%、印度5.1%,台灣居全球第六位,占3.9%;全球成衣貿易3,515億美元,前三大出口國家依序為中國占36.9%、香港6.8%、歐盟6.3% ,台灣居全球第二十九位,占0.3%

我國紡織業是以出口為導向,易受到國際經濟景氣的影響及新興國家的競爭壓力。產業規模已達成熟期,成長趨緩。人加工紡紗的部分因化纖原料受制於上游石化產業,產值易受到國際油價波動影響。下游成衣服飾屬勞力密集,產業外移嚴重。

2011年我國紡織業實質GDP914億元,占全國約0.6%,占工業部門約2%2001~2011年年平均成長率為-3.6%2011年紡織業產值3,378億元,占全國約0.66%,占工業部門2.2%,較前一年成長2.6%,近十年平均成長率為-9.3%,其中紡紗織布業、成衣及服飾業的產值分別為3.26%-4.65%,產值占比分別為92%8%

2011年影響產值增加的原因主要為全球經濟持續復甦、上游原物料價格的上漲,帶動相關紡織品價格上漲,及與中國簽訂ECFA,使得紡織業總產值呈現成長趨勢。但也因全球經濟景氣復甦趨緩、歐債風暴影響對亞洲國家採購減緩、中國大陸貨幣緊縮政策、下半年紡織原物料價格回跌等綜合性因素,導致2011年台灣整體紡織產業出現開高走低的趨勢。

2011年紡織業能源密集度(GDP為底)約為21.2(公升油當量/千元),近五年能源密集度呈現下降趨勢(-4.1%),從95年的26.2公升油當量/仟元下降至2011年的21.2公升油當量/仟元。2011年紡織業能源密集度(以產值為底)約為5.7(KLOE/百萬元),近五年能源密集度成長率為負(-7%),從95年的8.3(KLOE/百萬元)下降至2011年的5.7(KLOE/百萬元)

紡織業耗能中電力約占71%,主要使用在各類纖維產品之製造,能源密集度呈下降趨勢。能源效率持續改善中,但效率易受產品批次多影響,能源密集度變動幅度較大。

2011年因經濟持續復甦,紡織業整體產值較2010年明顯增加,能源密集度則明顯下降,為近年來最低水準。紡織業非耗能高之產業,但隨著中國及東南亞國家在紡織技術上日益精進,國內產業過去以量為主的產業型態應加以調整,朝向產品高值化轉型,除了可提高產業競爭力外,進一步可降低能源密集度。

針對紡織產業未來在節能方面之發展策略建議如下:

A.加速產業結構調整:近年來我國紡織產業逐漸朝向非衣著用纖維轉型如醫療級布類,產品除有較高附加價值外,亦可減少景氣變動之干擾。

B.持續推動紡織業節能輔導改善措施:

a.加強鍋爐節能改善輔導:鏈條式塊煤鍋爐檢測與調整空氣比,及輔導燃油、氣鍋爐空氣比及排氣溫度符合節約能源規定,若無法改善,協助廠商汰舊換新。

b.改用生質能燃料、減少碳排放:鏈條式鍋爐可使用包括稻殼椰子殼、RDF等燃料;2017年實施之「指定能源用戶使用蒸汽鍋爐應遵行之節約能源規定」,不包括以「木材、木屑、樹皮、淤渣、黑液、廢棄輪胎或其他都市及產業廢棄物混燒者」之鍋爐。

c.製程設備節能輔導:包括(A)蒸汽水器洩漏測試(B)生產設備廢熱回收( C)染色機使用低浴比設備等。

C.提供節能設備更換誘因:

a.設備汰舊換新優惠貸款及利息補貼;

b.擴大辦理廢熱回收補貼。

D.推動大用戶節能目標管理:

a.依據國內單耗指標當參考,用以推動節能目標管理。

b.ISO 50001國際標準輔導企業建置能源管理系統,以改善節約能源績效。

E.依能管法第八條訂定設備節約能源規定:

a.已訂定蒸汽鍋爐節約能源規定,將實際稽查,達節能目的。

b.將公告禁用新設鏈條式塊煤鍋爐節約能源規定。


有關近5年能源效率變化,請參考紡織業能源效率分析表。

最終能源消費量
(
公秉油當量)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紡織業

2,628,255

2,317,269

2,009,794

2,110,279

1,941,981

5.00%

-7.98%

-12.97%

生產毛額(GDP)
(
百萬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紡織業

105,084

95,584

83,203

96,589

91,427

16.09%

-5.34%

-21.43%

總產值
(
百萬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紡織業

344,777

312,178

262,811

329,244

337,869

25.28%

2.62%

-22.66%

能源密集度
(GDP
為底)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紡織業

25.01

24.24

24.16

21.85

21.24

-9.55%

-2.78%

6.77%

能源密集度
(產值為底)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紡織業

7.62

7.42

7.65

6.41

5.75

-16.19%

-10.32%

5.86%

 

(4)造紙業

造紙業為國內主要耗能產業之一,造紙業依其特性大致可分為,上游的紙漿業、中游的紙張業(文化用紙、家庭用紙、包裝用紙)、紙板業(工業用紙)以及下游的紙器、紙品加工業,我國紙廠的規模以中小型為主。

2011年紙業整體產值呈穩定成長趨勢,全年產值僅較2010年微幅增加0.83%,為1,693億元。各類紙品除了紙張業及紙漿其他製品分別負成長6.94%4.82%外,皆出現正成長趨勢,成長幅度依序為紙板業3.98%、紙容器業3.39%、家庭及衛生用紙業2.09%

造紙業產值結構,因受惠於台灣為外銷導向國家,出口產品如工業產品、電子產品、腳踏車多需瓦楞紙箱進行包裝,2011年紙容器業與紙板業產值占比合計超過60%,分別為33.4%26.9%;民生家庭及衛生用紙產值持平占14.3%;近年來紙張生產因受環保、電子商務與網際網路影響,降低對紙張的需求,產值占比下降至13.1%

紙業產量中以紙板產量為最大約293公噸,占總產量約70%2011年受惠於電子產品包裝需求,產量增加2.8%;其次依序為文化用紙69公噸,占總產量約16.5%,受進口文化用紙及電子商務網路衝擊產量減少1.3%;紙漿36.8公噸,占總產量9%,因外銷減少產量下降4.2%;家庭用紙產量約20.5公噸,占總產量約5%,因外銷訂單增加產量增加3.7%

各類產品外銷比例,紙板與文化用紙約3外銷7內銷,紙漿外銷因大陸漿廠興起降為7%,家庭用紙外銷比例則由20060.9%上升到20115.87%。近年來因國內市場需求飽和,業界至海外設廠,國內工業用紙板產量明顯下降,主要外銷國家為中國與越南,此兩地也是國內業界海外設廠之主要產地。

國內造紙業所需紙漿原料70%為廢紙,30%為純木漿,廢紙部分70%為國內回收廢紙,30%為進口;純木漿部分因台灣非產漿國70%靠進口,30%為國產,故國內紙漿價格易受國際紙漿價格影響。2011年因受到產漿國日本311地震及芬蘭紙業罷工影響,國內外紙漿與廢紙價格上半年逐季上漲;爾後因爆發歐洲債信風暴影響,下半年紙漿與廢紙價格逐季下跌。國內主要紙品平均單價,變化依序為家庭用紙單價增加2.59%為每公噸60,270元,紙板提高1.01%為每公噸15,960元,文化用紙單價下降4.7%每公噸29,060元。

2011年造紙業能源消費量為145萬公秉油當量,約占全國1.3%,占工業部門約3.36%,相較2010年增加4%。因造紙業整體產量並無大幅增加,本研究調查能源消費量增加主要原因為新增工業用紙機試運轉期間產能未達經濟規模、各廠商積極進行能源轉換試車期間相較耗能、衛生用紙接獲海外訂單此產品相較其他紙品消耗較多能源所致。

GDP為底的能源密集度來看,能源密集度從90年每百萬元47.6公秉油當量,減少至2010年每百萬元34.8公秉油當量,2011年受到GDP大幅下降9.7%影響,能源密集度上揚15%至每百萬元40.1公秉油當量。

以產值為底的能源密集度來看,2011年造紙業受到產量增加1.5%、新機啟動與能源轉換效率下降,能源使用量增加4.02%,但產值僅增加0.8%,使得能源密集度上揚3.16%。長期來看,能源密集度從2001年每百萬元12.86公秉油當量,下降至20108.3公秉油當量,再增加至20118.56公秉油當量,其中除20052009年金融風暴及2011年新機啟動與能源轉換效率下降外,能源密集度皆呈下降趨勢,年平均降幅達3.6%。究其原因2001~2011年廠商產量減少與致力節能,使得能源消費量年平均減少1.0%;產品價格得以順利轉嫁年平均成長3.5%產值創新高所致。

近年來造紙業致力推行能源節約與積極創造附加價值成效顯著,業者持續推動節能政策,積極投資節能措施、進行能源轉換、廢棄物生質燃料的應用、上下游製程的改善,創造造紙業更高的競爭力。


有關近5年能源效率變化,請參考造紙業能源效率分析表。

最終能源消費量
(
公秉油當量)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造紙業

1,537,619

1,432,598

1,317,987

1,393,870

1,449,852

5.76%

4.02%

-1.74%

生產毛額(GDP)
(
百萬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造紙業

44,619

40,693

37,769

40,020

36,139

5.96%

-9.70%

-15.66%

總產值
(
百萬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造紙業

154,091

161,183

133,281

167,932

169,330

26.00%

0.83%

-25.17%

能源密集度
(GDP
為底)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造紙業

34.46

35.21

34.90

34.83

40.12

-0.19%

15.19%

15.38%

能源密集度
(產值為底)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造紙業

9.98

8.89

9.89

8.30

8.56

-16.06%

3.16%

19.22%

 

(5)非金屬礦製品業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係指從事石油及煤以外之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之行業,主要包括玻璃及其製品製造業、耐火/黏土建築材料及陶瓷製品製造業、水泥及其製品製造業、石材製品製造業等。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以水泥及其製品製造業為最主要產品。

水泥產業上中下游包括:(1)上游:產出水泥原料之業者,如土石採取業(矽砂、黏土)、非金屬礦業(石灰石) 、及其他(鐵渣、爐石、底渣、再生石膏)等;(2)中游:使用高溫熱處理產製水泥熟料及經研磨產出水泥之業者;(3)下游:運用水泥進行後續生產製造之業者。

非金屬礦製品業中以水泥產業(包含水泥製造業、預拌混凝土製造業與水泥製品業)的產值比重最高,占49.05%;玻璃相關產業比重占23.39%,黏土建築材料業則在6.42%,其他如耐火材、陶瓷衛浴、石材製品等各產業均低於5%

2010年全球水泥產能34.1億公噸,全球水泥需求年成長率為5.3%,主要由新興國家需求所帶動,前三大國家依序為中國大陸52.7%、印度8.5%、伊朗2.3%,台灣產能占比0.5%2011年全球水泥產能34.3億公噸,前三大國家依序為中國大陸58.3%、印度6.1%、美國2.0%,台灣產能占比0.5%,台灣於2011年水泥總產量為16百萬噸。

2011年非金屬礦業GDP占工業約1.9%,耗能占8.4%,水泥業產值占非金屬礦業比重約14%。水泥業產值占非金屬礦業比重約14%2011年水泥業產值為298.8億。水泥產量隨著國內民間建築(占七成)與公共工程(占三成)需求而起伏;近年來國內需求減少導致生產供過於求,外銷比重增大,後經政策主導逐年降低外銷比重,200920102011年外銷比重分別為51% 44%36%,預計於2015年降至30%以內。

2011年非金屬礦物製造業最終能源消費量為362.58萬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的320.93萬公秉油當量增加12.98%2011年水泥業總計能源使用量為182.33萬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減少0.28%;各項能源消費的比率以燃料煤為主約占能源使用約66.6%,其次為電力占28.0%,原油產品占比5.4%。其中以電力消費量增加5.43%較多,燃料煤及原油產品消費量則減少。

水泥業產製過程中使用的能源主要可分為燃煤、電力及油等3種,燃煤主要供熟料燒成加熱時之燃料,燃油用在旋窯點火及機器設備潤滑等,電力則供應全廠用電所需。生產每公噸水泥平均要耗用112.9度的電、132.7公斤的煤和0.42公升的重油,能源支出占總生產成本的50%以上,為能源密集度較高之產業。

20012010年非金屬礦業能源密集度的長期趨勢為逐漸下降,98年密集度微升為49.7 LOE/千元台幣,2010年密集度降為39.7 LOE/千元台幣,2011年密集度微升為41.1 LOE/千元台幣,能源密集度排第二,低於化材業。非金屬礦業能源密集度下降原因:主要為單位耗能較差的生產線逐漸關閉,及逐步推動節能措施等。

國產水泥(含熟料)應以內銷為主,不鼓勵外銷,外銷為調節產銷。已逐步調降水泥出口比例與產能,出口比例2009年為51%,逐年調降,於2015年降至30%以內;窯爐產能2009年為2,400萬噸,於2015年調降至1,900萬噸。

有關「水泥製造業應遵行之節約能源與能源效率指標規定」已於20129月公告;將配合成立水泥業主要耗能設備能源效率實地稽查小組,實地查驗與追蹤,以促使業者更換高效率設備。


有關近5年能源效率變化,請參考非金屬礦製品業能源效率分析表。

最終能源消費量
(
公秉油當量)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水泥及水泥製品業

2,109,158

1,968,735

1,693,416

1,735,639

1,938,244

2.49%

11.67%

9.18%

非金屬礦製品業

3,518,389

3,370,143

2,954,365

3,209,320

3,625,790

8.63%

12.98%

4.35%

生產毛額(GDP)
(
百萬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水泥及水泥製品業

-

-

-

-

-

-

-

-

非金屬礦製品業

71,965

69,700

59,457

80,587

88,288

35.54%

9.56%

-25.98%

總產值
(
百萬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水泥及水泥製品業

114,160

112,811

97,660

102,151

107,700

4.60%

5.43%

0.83%

非金屬礦製品業

217,787

215,848

184,939

205,156

219,553

10.93%

7.02%

-3.91%

能源密集度
(GDP
為底)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水泥及水泥製品業

-

-

-

-

-

-

-

-

非金屬礦製品業

48.89

48.35

49.69

39.82

41.07

-19.85%

3.12%

22.98%

能源密集度
(產值為底)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水泥及水泥製品業

18.48

17.45

17.34

16.99

18.00

-2.01%

5.92%

7.93%

非金屬礦製品業

16.16

15.61

15.97

15.64

16.51

-2.07%

5.57%

7.64%

 

(6)電機電子業

電機電子業可概分為電機工業及電子工業,電機工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力系統之發電、變電、輸電、配電與各式各樣的用電設備,多屬內需型產業;電子工業產品主要包括積體電路、晶圓、主機板、監視器、光碟片、石英震盪器、液晶顯示器、液晶顯示元件、電子連接頭、電子變壓器、電源供應器等電子零組件和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產品製造業。

2011年電機電子能源消費9,157,039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度的8,644,698公秉油當量上升5.93%

2011年電機電子業產值4,804,573 百萬元,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產值為3,340,185 百萬元,占電機電子業產值的69.5%,占工業產值的21.8%;電腦、電子產品以及光學製品製造業產值為1,049,244 百萬元,占電機電子業產值的21.8%,占工業產值的6.8%;電力設備製造業,產值為415,144 百萬元,占電機電子業產值的8.7%2011年電機電子業產值較2010年度的4,839,455百萬元,下跌0.7%,分析各分類行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由於歐美經濟展望不明、歐洲債務風暴未除,加上泰國洪水事件干擾整個PC市場供應鏈,造成產業產值下跌7.8%,導致電機電子業整體產值微幅下跌;電腦、電子產品以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因業者推出多款新機與低價促銷方案,以及電腦展備貨需求注,推升整體產業成長,成長幅度28.9%;電力設備製造業由於亞洲新興國家經濟仍維持擴張,加上國內公共工程仍持續推動,前半年呈現持續性成長,後半年全球不景氣影響,整體產業略微成長,成長幅度2.9%

2011年電機電子業能源密集度(E/GDP)約為3.42LOE/千元,較上一年度下降3.68%,能源密集度(E/GDP)顯示逐年下降趨勢,電子電機業2011GDP約為27千億元,占製造業的58.4%,於製造業中排名第1 GDP成長率明顯高於能源用量成長率,近10年年平均降幅為6.3%。主要原因為產業屬於高附加價值,GDP年平均成長率高

電子業耗能占比較大之公用設備分別為空調系統30~35%、空壓系統10~15%。因此節能查核及輔導的項目仍著重於與其相關之項目。於實地查核中常見的情形,以空壓系統為例;/重車運轉模式之空壓機於空車時仍虛耗電能,其改善措施除外掛變頻器方式降低能耗外,亦可於汰舊換新時採用新式的變頻、變速控制方式的空壓機,達到節能效果。至於空壓系統乾燥機節能的問題,於實地查核輔導時亦提出相關改善建議,敦促能源用戶全面採用加熱式乾燥機並合理調整露點溫度設定,並以露點溫為參數取代定時方式,減少沖洗量以節省電能。對於採用最新式技術的零耗氣加熱式乾燥機是更為節能的設備,未來汰換時建議優先考量。此外,許多業者之空壓系統未裝設流量計,建議空壓系統裝設相關表計並定期較驗,建立長期供需用量統計、單機單位能耗分析等能耗數據,其對於空壓系統能源基線的建立實屬必要。空調系統節能方面;無塵室是電子廠能耗的大宗,常見造成耗能過多的情形為;運轉操作規格超過需求等級,改善方法可藉由檢討製程實際需求等級的合理性,逐步調降FFU的覆蓋率和轉速避免超規格運轉造成能源浪費、設置單獨外氣空調箱、除濕盤管露點溫度控制、空調箱風機裝設變頻器等節能因應措施。而與製程相關性高的節能改善近來因能源價格的高漲受到相當的重視,許多大廠已投入製程節能,探討機台設備能耗原因,例如;以往產線機台製程排氣量未予管制,造成能源成本無法降低,檢討後進而減少製程排氣風量,合理降低換氣量需求使空調系統降載,達到節能效益。

2011由於歐債信風暴的衝擊和美國經濟復甦不明朗,使得消費力道持平,無法大幅躍升,電機電子業年產值4,804,573 百萬元,較2010年度的4,839,455百萬元下跌0.7%,同時2011年電機電子能源消費9,157,039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度的8,644,698公秉油當量上升5.93%2011年電機電子業能源密集度,以產值為底1.9 KLOE/百萬元,較上一年度上升6.7%2011年電子業產值雖然微幅下降,但以產值為底的能源使用效率下降。值得注意的是8吋晶圓的單位產品能耗增加係由於產能下降而機台仍需待機,造成無效能源所致。如何降低此一情形,應是設備節能技術及管理上可以努力的方向。

電機電子業由於產品良率訴求至上,因此製程條件須力求穩定,能源成本占整體生產成本比例較低,能源使用量亦隨產品製程不同呈現較大差異性,部分產品之生命週期短,製程的節能措施通常較不易實施,因此公用設備有較大節能空間,其中空調系統於典型電子廠的能源使用中占比最高,一般而言,空調耗能占全廠耗能約25~35%。電子產業例如半導體、面板、封裝、太陽光電等對無塵室等級需求不同,耗能不同,無法以同一標準要求廠商進行節能操作,是以電子業無塵室節能效益各有不同。對於具備無塵室的能源用戶,因無塵室潔淨度的等級及室內溫、溼度標準範圍,皆被視為與製程相關的技術機密,此種規格一般均由能源用戶自行研究完成,或由技術轉移者告知。因此耗能是否合理,莫衷一是,無法有效管理。建議檢視並合理調整潔淨室操作條件,包括冰水出水溫度合理化、主機與冷卻水塔運轉最佳化、冷卻水泵運轉最佳化、冷卻水塔並聯操作、分析空調耗能於全廠用電占比的合理性分析、將季節氣候條件納入系統控制調整的考量例如;降低非夏季時間冷卻水的溫度、外氣空調箱的加溫器使用條件檢討等,使無塵室以節能方式運轉,達到節能目的。

有關近5年能源效率變化,請參考電機電子業能源效率分析表。

最終能源消費量
(
公秉油當量)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電機電子業

7,617,621

8,068,668

7,680,514

8,644,698

9,157,039

12.55%

5.93%

-6.63%

生產毛額(GDP)
(
百萬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電機電子業

1,733,613

1,874,674

1,878,085

2,437,479

2,680,713

29.79%

9.98%

-19.81%

總產值
(
百萬元)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電機電子業

4,464,974

4,186,601

3,619,706

4,839,455

4,804,573

33.70%

-0.72%

-34.42%

能源密集度
(GDP
為底)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電機電子業

4.39

4.30

4.09

3.55

3.42

-13.28%

-3.68%

9.59%

能源密集度
(產值為底)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

電機電子業

1.71

1.93

2.12

1.79

1.91

-15.81%

6.70%

22.51%

(7)食品業

我國食品業,大體可分為上游的原物料加工製造業與下游的終端成品業,其中上游的原物料加工製造業主要為飼料、肉品、油脂、蔬菜及麵粉,屠宰、碾穀與磨粉等。下游的終端成品業主要為飲料、乳品、調味品、糖果、煙草及速食等。

我國食品業近五年來除2009年受金融風暴影響產值下跌外,產值均呈現逐年成長趨勢。2010年受大宗物資價格持續上漲以及景氣復甦終端需求提高等因素,食品業總產值已恢復全球金融風暴前的水準;2011年食品產業總產值為6,303.3億元仍持續成長,但因受到原物料價格上漲及塑毒事件影響,成長幅度較2010年略降,但仍達6.12%2011年食品產業總能源使用量為1,221,587公秉油當量,較2010年微幅下降0.18%

全球氣候異常導致主要穀物生產國產量縮減,及美元短期弱勢和預期供需轉為緊俏等,帶動投資熱錢轉入原物料市場,從而推升2011年以來的國際穀物價格走勢;此外,紐西蘭強震及澳洲氣候變異,導致全球生乳及相關原料價格因市場供應缺口擴大而拉高,因此我國相關食品業者於2011年以來的原物料成本壓力要顯著高於2010年,其中又以食用油脂製造、碾磨粉及澱粉製造、動物飼料配製,以及麵粉條類食品製造等細項產業之直接衝擊度最大,其他包括肉類處理保藏及其製品製造、水產品處理保藏及其製品製造、糖果及烘焙蒸食品製造等子產業,受上游成本轉嫁影響,導致業者成本負擔加重,但因受惠政府關稅調降及耕地活化政策,加上企業集體購料,而有助於整體壓力分散及降低。

2011年食品業GDP1,741億元,較2010年成長6.32%2011年國內製造業總產值為144,488.7億元,其中食品產業總產值為6,303.3億元,較20105,939.6億元成長,成長幅度達6.12%。食品業中食品製造業產值4639.7億元(78.01%),較2010年成長6.79%,飲料及菸草製造業為1305.9億元(21.99%),較2010年成長3.77%2011年食品業產值前四項子產業分別為非酒精飲料及菸草製造業、動物飼料配製業、未分類其它食品製造業、及屠宰業。從近5年產值來看,可發現食品、飲料及菸草製品批發業的產值除2009年受金融風暴影響而略微下滑外,本產業之產值呈現出逐年成長的趨勢,尤其近兩年受到國際大宗穀物價格上漲因素所帶動,產值出現較大幅度的成長。

近五年食品業能源效率趨勢,食品業為低能源密集度產業,2011年食品業能源密集度(GDP為底)7.02公秉油當量/百萬元,較2010年下降了6.12%2011年食品業能源密集度(產值為底)則為1.94公秉油當量/百萬元,較2010年的2.06公秉油當量/百萬元略為減少,降幅為5.94%。顯示價格上漲及需求面回溫使得產值明顯增加,但能源消費量僅小幅增加,因而能源密集度呈現下降趨勢。

整體而言,未來食品業經營趨勢包括:全球原物料價格仍維持上漲趨勢,促使食品價格仍面臨上漲壓力;食品安全事件不斷,將使加工食品管制日益受到重視;食品廠商意識到消費者飲食習慣的變化,而持續佈局新的餐飲通路等,其中國內食品大廠陸續開發新的多元下游通路,將使得食品加工、食品準備、清理以及製造部門等大幅增長而導致能源服務的能源使用增加。食品業屬能源密集度較低之產業,且近年來能源密集度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顯示各廠多年來均致力於效能提升。食品業能源使用以電力為主,蒸汽亦為食品業製程必需品,隨著國內油電價格上漲,若能導入汽電共生設備將可減輕上漲之壓力。此外,將食品製程等產生的廢水等進行沼氣發電亦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兼具環保效益。


有關近5年能源效率變化,請參考食品業能源效率分析表。

最終能源消費量
(
公秉油當量)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成長率

成長率
差額

2010

2011